出版常识

  • 在版编目数据基本规则 2013-07-24 10:30:31
  • 关于编辑工作的职业要求 2013-07-13 00:30:00

自费出版须知

自费出书的观点

日前,记者采访了云南人民出版社文艺部的一位女编辑(简称编辑)和某位作为同行的自费出书者(简称作者),并刊出部分网友的观点,共同讨论——

 

   记者:现在都有哪几种出书形式?

   编辑:现在出版市场共有三种出书形式,一种是出版社出书,很多有名的作家几乎都是通过这种形式出版自己的作品,它不需要作者花费任何资金,而且还可以通过图书的销量提成,能够名利双收,这种出书形式大概占整个出版市场的90%以上;第二种是合作出书,是指作者和另外一个人或者单位共同承担费用出书,这种形式出书占整个市场的分量不是很多;第三种是自费出书,主要是指出版费用由作者完全承担,此类图书多是一些个人文集,一般不上市销售。

   记者:现在都是什么人在自费出书?年轻人多吗?

   编辑:自费出书多是一些中老年人,他们经历了半辈子的积累,不但手头有了能够出书的资金,平时所见所写也已经具备了出书的条件,这些人往往联系出版社把自己的文集整理出版,主要目的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,也是对自己以往作品的梳理,拿回家多是送给朋友留念等。年轻人也有很多文学爱好者,他们的文笔也有好的,但是出版社有时候怕承担出版风险,往往不敢给他们出版,他们也很想自费出书,但是由于出书费用很高,所以自费出书令他们望而却步。

    记者:出版社决定出版什么书,都有哪些考虑?

    编辑:出版社多是公司性质,在市场经济中需要生存,因此很多事情都要考虑经济利益,如果是名家又是好书,出版社当然都喜欢出版,但是如果是没有名气的新人,出版社就需要承担一部分出版风险,初次印刷大概在5000册,如果市场反映良好,还会继续印刷出版,否则就可能赔钱。现在图书市场不是很好,它受到很多新生媒体的冲击,特别是互联网,很多人往往是在网上看书,或者下载到电脑上随时也都可以翻看,所以大量的泡沫文化的泛滥令出版市场举步维艰,出版书籍不得不慎之又慎。相比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文化不发达时期,那时人们的文化需求比较强烈,很多著名文化文学作品被创造出来,想要出版一本书相对比较容易。

    记者:自费出书都需要什么条件?

    编辑:自费出书也需要很多条件,首先是对稿件内容的要求,内容一定要健康,不能和规定法规相冲突,其次稿件质量要好,出版社在这方面也要严格审查,否则出来的东西太差,出版社也很没面子。再就是费用方面的要求,一般来说,一本32开的图书,需要花费3万多元,包括书号费用2万元左右,印刷费用1万多元,印刷数量大都在1千到3千份以内。

    记者:你怎么看待自费出书者?

    编辑:我认为自费出书者在书中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和智慧,只此一点就应该被尊重。自费出书多是一些散文、诗歌等个人文集,虽然比较边缘化,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爱好的权利,自费出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把自己的智慧变成书籍出版,可以说很不容易,它在很多时候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。另外,它不但可以减轻出版社负担,而且还可以推动社会的文化传播事业,得到肯定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。

    记者:你为什么要自费出书?

    作者:据我了解,现在云南包括其他一些省市,很多人都在自费出书,包括一些知名作家,真正能给出版社带来利益的作者寥寥无几,像余秋雨那样被媒体炒红的作家当然不用担心出版问题。我自费出版的诗集2008年印了1千多册,花了1万多元,可以说是花费比较少的自费出书者,我认为很多人之所以要自费出书并不是为了名利,因为作者完全可以把出书的钱用作炒股等投资,为什么要拿给出版社呢,而且很多作者的日子过得都不容易,因为他们不为利。再说,自费出书也是送给朋友等懂得欣赏自己的人,想要以此出名也不可能。作者是把出书当做一种追求去做,它所起的作用是民族文化的传承。

     记者:关于图书出版,你觉得国家和社会还应该做些什么?

     作者:现在中国图书的出版没有很多的制度建设,导致了很多人不得不自己出钱出书,我认为国家和政府应该鼓励出书,民间也应该有自己的力量鼓励出书,特别是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。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证明,书籍是文化传播最有力的工具,虽说现在互联网发展很快,但是让它来取代书籍的地位去继承和传播历史文化,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。为什么中国到现在一直没能产生出比较大牌的国际型作家,为什么中国还没有作家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就是因为鼓励出书的政策没有跟上,导致了很多作家生活非常清苦,甚至有人上街乞讨。

     记者:自费出书在读者圈里名声不是很好,你怎么认为?

     作者:自费出书也有自己的致命弱点,出现了很多有钱人想打着文化的旗帜宣扬自己,包括很多没有一点文化气质的老板们,他们给人的感觉是欺世盗名,也因此给很多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。我认为,只要作家能真正把它当做一项事业来做,尽心尽力,不为名利所动,那么,即便是被别人误会也无所谓。

     当然,笔者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一概反对作者提供出版资金,有些学术著作本来是供学术圈子里少数人阅读的,有些属于国家的文化基础学科建设,由作者向政府部门或者科研机构联系一定的出版资金,保障出版机构的基本利益,这种行为无可厚非。但尽管如此,也不是所有学术专著,都需要补贴。

    而文学作品与学术专著有本质区别!学术专著讲求学术含量和逻辑的严谨性,常常是有学科限制的小众化读物;而文学作品(文学理论和评论作品除外)具有社会性,属于大众化读物。因此,无论任何时候,作者提供出版资金(无论公款私款)出版文学作品,都与精神产品的生产经营逻辑背道而驰。

    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大众化读物,它的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发行量成正比,文学作者自费出书,首先体现了作者对于作品今后的社会影响力缺乏自信;其次体现了出版部门对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发行量,抱不负责任的态度。而正是由于有大量文学作者在向出版部门提供出版资金,导致了当前文化垃圾的大量产生——作者丧失创新的动力,编辑丧失质量把关的责任,出版社丧失推广的积极性,焉有不出垃圾的道理?

     一个不得不正视痛心的现实是:眼下的许多中国作家严重缺乏劳动价值的自省精神,给出版社提供文字的同时,还要提供资金,自轻自贱到何等地步!有的作家不以自费出书为耻,甚至反以为荣,以显示自己多产,可这样的“多产”有什么意义呢?不仅多产垃圾,而且还得多掏腰包,十分可悲可笑!

     好莱坞编剧为维护自己权益能够团结,而我们许多作家却巴不得别人都罢工,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写书——难怪中国作家总是那么穷!

     作者提供出版资金,给中国文学作家队伍带来了极其致命的不正当竞争元素,许多有钱或者有权势的作者,得以大量制造精神垃圾、甚至评定高级职称等等;而另一方面,许多真正有才华、有创作实力的作者,被排斥在图书市场之外,以至于这几年中国出现了文学作者卖血出书的悲剧。

     作者提供出版资金,也给许多出版机构提供了养懒汉的好机会。

     有位外国评论家感慨:中国的出版社是世界上唯一可以靠书号挣钱(而不是靠书市)的出版社。许多出版社不是按照质量和市场需求出书,而是看钱出书,甚至收钱,成了有些出版社的基本业务,而卖书成了“随心功德”。

    出版界有人感慨如今图书市场竞争激烈,但依笔者之见,中国当前最不需要参与市场竞争的,也正是出版行业。由于许多出版社靠作者提供出版资金,出版社年年旱涝保收,其发行能力和推广能力已经严重萎缩!

     很多优秀的书籍,出版社初版时只敢印一两千册,还担心卖不出去,然而过不了多久,书市上就开始出现盗版,可见我们这些国有出版社,市场驾驭能力有多么低下——而这些恶果,大多是由于出版社收取作者出版费造成的。

     网友观点

     阿奔:

     自费出书,和花钱整容是一个道理。受没受罪是他的事情,赠书给你却是一片好意,不接受也就罢了,何必如此挖苦?

     晓春:

     自费出书者既是在企图证实自己,企图通过比较而战胜那些“正规”图书的庸俗与肤浅,同时也是为了对自己有一个形式上的交代。我把出版了的书赠送给朋友,完全不是为了炫耀,而是把它当成一种礼物——我对朋友的信任和对自己的鞭策。我送出的,是我的心。我曾经苦心孤诣地花了8年时间写了部小说,然而我知道它根本不可能出版。我想,一旦我有了条件,我将自费把它出版。

     神气宝贝:

     作家自费出书也可以啊,喜不喜欢由读者说了算,不会一来就被出版社否决,只是作者自己应该明白出书的目的,是为了虚名,还是为了把自己的心血之作公之于众,寻求知音的读者。万金易得,知音难求,花钱寻知音可以啊。

     谁予轻狂:

     太绝对了。既然文学与金钱是要“有一定距离”的,那么自费不自费何耻之有?如果是冷门的著作,你说靠出版社出版,可行性有多大?自费,在有的时候甚至比商业运作来得更有价值。出版社不是傻子。市场决定一切,大多数时候,它们是知道读者才是它们的上帝。

     熬败:

   “自费出书有不少是花公款”!拜托李先生,饭可以乱吃,话可不能乱说。

     难道人家自费出本自己的书,就非得花公款才出得起么?人家就不能用自己的钱出自己的书了? (春城晚报)